牧者心聲(羅天霖牧師)

週五, 20 10, 2023

      「從小到大我也知道香港是一個很矛盾的地方。老生常談的貧富懸殊,耳熟能詳的堅尼系數經常出現耳邊,從小到大服侍鄰舍的方式,除了不定期探訪外,便是教會一些節期性活動,但這些長時間的服侍對於自己而言,一方面是源於不清楚自己所做的究竟有多少能實際幫助到他們,另一方面缺乏和他們深化及同行的機會,無形中消減了對服侍的熱情。」這分享來自某教會的年青義工,提及他過往對服侍鄰舍的感受。這分享也成為我們的鑑戒。社關服侍是由聖靈主導的服侍,應具提升服侍者愛主愛人的熱情,讓人期待運用上帝給予的天賦與恩賜,為社區帶來改變。因此,我們不應將這服侍視為是教會每年行事曆的例行公事;相反要將之成為教會的目標宣言,經常提醒我們存在於此的使命。
 
  我曾參觀過某間位於大角咀的教會,她是名符其實的使命教會,會內每個成員( 包括每處空間 ) 都有其獨特使命,以及由使命驅動其目標與方向;當中令我驚喜的是,受助街坊可同時成為煮飯及派飯予基層家庭的服侍者;教會用作崇拜的禮堂可容讓街童踏單車耍樂;教會除有愛心糧倉及街坊飯堂對外服侍平台外,就連廁所也可開放成為露宿者進來洗澡的使命空間。換言之,使命教會主張由聖靈主導的使命模式,不受制於傳統或慣常的框架,並主張教會是為社區的生命需要而設立;他們經常會問今天社區的狀況如何 ? 教會是否需要接受新的裝備去回應不斷轉變的生命需要 ? 在使命教會中,我更看到一種由下至上的事奉形態,教會領袖讓肢體掌握鄰舍的生活需要及提供訓練後,則鼓勵他們按著從上帝而來的恩賜、專業及感動而自發服侍街坊,教牧轉之成為他們的服侍顧問及屬靈守望者。在這形態下,肢體親述與聖靈同工的獨特故事,也成為教會生生不息的動力。記得當日探訪完結前,教會讓我們品嘗置放於接待台上的鳥結糖,原來也是大有名堂,是由會內姊妹與街坊合力製作的,現時更成為教會社企熱賣的產品,令原本純粹喜歡烹飪的主婦,轉化成產品的推廣員及研究員,成為她們的天國事業。筆者引用這教會的經歷,並非是鼓勵我們「照板煮碗」,而是希望帶出我們也可經歷這聖靈而來的震撼轉化,成為埔浸獨有的經歷;當我們述說這些故事時,我們的生命會被燃點,也為眾教會及社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鼓勵及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