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心聲(楊樂怡牧師)
週五, 09 06, 2023
人一生中會遇到好多選擇,而不同的選擇帶領我們朝向不同的方向,如每天選擇吃什麼?在超級市場中,面對不同牌子的商品,應該要如何選擇?甚或乎升學、就業、轉工、結婚等等不同的選擇,這些都是我們人生會經歷的選擇。心理學家William Glasser 創建出選擇理論,選擇理論提到我們的行為是我們生活的中心點,然而促使行為背後的選擇,則因着不同的基因導向驅動着我們,當中包括:生存、愛與依附、權力、自由、樂趣。他認為人在選擇之前都會先衡量利弊,當中更涉及過去的經驗所產生情感上的選擇。
以信仰的角度來看,上帝給予人有自由選擇的意志,如奧古斯丁所提出「惡是虛無,是善的缺乏」,認為人作惡還是行善都是藉意志的自由選擇,而人也因此配享幸福或該得不幸。當談及自由意志的經典聖經人物,就是亞當和夏娃在禁果面前站立不住,這讓人更多反思自己所作的選擇,特別在信仰和回應上帝的抉擇上。
不論以選擇倫理抑或自由意志的論說,把亞伯拉罕的經歷再讀一遍的時候,仍然感受到他心底裏的信心。當上帝呼召他離開自己的故鄉,那個充滿安全感的安舒區,踏上前面未知的方向和經歷,那份持守盼望,堅信上帝應許的心,都值得我們學習。保羅在羅馬書四章 13 至 25 節當中,以亞伯拉罕以信心作出的選擇,同時指出該選擇所帶來的應許和祝福,再一次強調亞伯拉罕是所有相信的人之父。在選擇回應上帝的呼召時,亞伯拉罕呈現的信心,讓我們看到驅使他在一個又一個困境中仍然持守對上帝的信心和盼望,這種重新衍生出來的信心,使他在存活的日子大大經歷上帝的祝福。許多人認為,亞伯拉罕的應許在於往後聖經中提及他的後裔之中;但細心一想,他一生都在經歷上帝的恩典,因為信而作出選擇,亦因這份信心,使他成為信心之父。
今天,我們身邊都出現了很多選擇,不論是在這個城市中選擇離開或是留下,抑或在教會的群體中選擇投入或是抽離。縱然充滿艱難的選擇,但我仍深信當我們以信心向前行,回應上帝在此時對我們發出的呼召,我們不論去或留都能深深經歷上帝的恩典和帶領,就如亞伯拉罕和保羅一樣,因著信帶來了盼望和應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