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心聲(陳思聰傳道)

週五, 26 09, 2025

        大家對於今天講道經文《馬太福音》第 9 章 35 至 38 節的内容都不會陌生。可能大家也看見一些主題,如「耶穌主動的行動」,不是坐著等人來找祂,而是主動去接觸人群 ;「耶穌憐憫的心腸」,看見許多人在精神情感或生活經濟上的迷失 ;「莊稼多,工人少」一個迫切的呼喚,福音的禾場廣大,但願意委身的人卻少。信徒不但要禱告求主興起工人,更要問自己:「我是否願意成為那位被差遣的工人嗎?」主這些教導大家已經明白知道的。
 
  不過,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會引發不同的理解與回應,因各人的社會處境、宗教經驗與集體記憶都會影響他們如何看見「憐憫」、「呼召」及「禾場」。首先西方文化中,這經文常被用來激勵信徒參與宣教事工,強調個人回應神的呼召,而莊稼多,工人少被視為對信徒的挑戰,呼籲成為主的工人,因此這經文常被解讀為「你是否願意被差遣?」其次華人文化更強調「憐憫」與「代禱」的角色,認為信徒應該先在心靈上與主同步,再透過禱告支持工人,華人文化重視群體與關係,因此「牧人」的形象特別有力量,象徵著保護與引導者 ; 另外在非洲文化中,耶穌「醫治各樣病症」的行動被視為神蹟的核心,與當地對靈性醫治的渴望相呼應,困苦流離不只是物質貧乏,更是靈性壓迫的象徵,因此常被用於鼓勵信徒尋求屬靈自由。
 
  以上這些可能都會令你更明在不同的文化群體中的重點與詮釋,但經文從來不只是理性上的認識,主感動你從自己及埔浸這群體看見了什麼,這才更重要 ! 不論是什麼感動,只要是符合真理,你就回應神對你的呼召行出來吧,阿們。